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7年将是中国经济持续筑底的一年,预计全年经济增长6.5%左右。 刘元春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是周期性、趋势性以及结构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带来的,而中国经济的企稳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主导性的因素,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走势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增长方式依然是“投资-债务”驱动;从增长动力来看,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增长动力依然不强,欧盟除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外还将受英国脱欧的进一步冲击,外需难有明显改观。 因此,经济的增长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内需,而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收入、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走势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比较平稳。投资需求是需求变动以及经济变动的关键,更具体地说是取决于基建、房地产、制造业这三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行业调整周期的变化决定了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难以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提速的空间也有所减低;而从产业发展来看,新动力难以充分替代旧动力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在向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将制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仍将持续筑底。根据刘元春团队的预测,2017年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增速分别为9.6%,10.2%和-2.7%。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前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33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了0.1个百分点。 对此,刘元春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型,房地产对投资拉动的作用将越来越小。目前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且呈明显下降趋势,可见,尽管房价一直在上涨,但房地产投资高增速的时代已经过去。预计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将逐步在2017年显露出来。 精彩对话 中国证券报: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时提到,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部分地区困难较大等。当前中国经济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和潜在风险? 刘元春: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本质上都是与债务问题密切相关,目前“债务-投资”驱动模式还是稳增长的主要方式。货币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债务形式投放给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以此开展由政府推出的大量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为主的投资项目,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产泡沫、企业债务高企和债务率攀升等问题;僵尸企业迟迟不能出清,更多地受制于债务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且能利用其隐形担保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源。虽然债务工具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适度的债务率不仅能够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负债过高或者配置结构不合理(期限结构、主体结构等等),则会造成信用违约频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上升、资产价格崩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其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和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已逐渐弱化了“债务-投资”驱动模式的效用,高债务带来的高风险已成为经济稳定的巨大威胁。 不难发现,在中短期影响经济增长的众多周期性力量中,债务周期是影响中国经济是否发生危机或者继续恶化的最重要力量。当前信用违约频发、泡沫聚集乃至引发系统性风险概率上升的环节中,债务风险是经济运行中需密切关注的重中之重。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未来几年仍是偿债高峰,尤其整体偿付压力较此前有增无减,尤其对信用债而言,而供给侧改革的逐步落实与推进,短期仍将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由此来看,未来两三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水平难以出现实质改善,违约及信用风险事件仍可能时不时出现。 以债券市场为例,从未来一年到期的债券规模及只数来看,2016年11月和12月以及2017年1月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信用债主体AA-及以下等级的发行人所发行的债券在2016年12月到期的只数与规模最大,加上年底及春节前市场流动性通常不会过于宽松,预计2016年底和2017年初可能是中国企业运转困难加剧、资金最为紧张的时点,是违约的又一个高发期。
刘元春:2017年中国经济仍将持续筑底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