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主题是全面从严治党。会议召开前夕,反腐败声势更加浩大。自10月17日起,八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这部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描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反腐惩恶的历程,披露了多名落马官员的案件详情,显示了决策层坚持反腐“全覆盖、无禁区、无上限”的决心。 反腐不算“数量账”,有腐必反,有贪必肃,除恶必尽,这是中央早已亮明的态度。近年来打虎除害大得人心,但腐败官员究竟如何腐败,公众也非常关注。随着“老虎级”贪官们一一落马,坊间往往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传言,却无法确认;媒体得以通过调查披露部分案情,仍难以周详。腐败官员究竟是如何滑向深渊,何等欲壑难填,外界不知究竟,这直接削弱了反腐功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廉政共识的建立。 中央纪委专题片以案说理,将大量贪腐“大虎”的令人惊叹、难以想象的腐败丑行公之于众,是反腐透明化的重要进展。以案说理更能以理服人,对公职人员尤其如此。专题片还借助生动的细节,呈现了贪腐官员的典型做派。比如,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霸占省军区大院800平方米的小楼,保姆和厨师工资总计达上百万元;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妻子价值连城的翡翠手镯需用绳子来串,等等。揭示这些令人震惊的现实,有助于提升反腐行动的公信力,强化反腐正当性。 在中共多年来的反腐过程中,所谓“形象考虑”一直在阻碍反腐深入。而能否直面问题,不惮“家丑”,则关乎反腐成败。十八大以来的新一届中央在反腐征战中,从认知到行动实现了重大突破。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其实,腐败带来的损害有多大,纠正腐败必须付出的成本就有多大。关键是通过坚决地反腐,建立起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机制,最终必是有利于中国未来的健康发展。从反感到反思,正可构成反腐制度建设的起点。 反腐说到底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步步为营。犹如船至中流,进须涉险滩,退则弃前功。作为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序曲,专题片实为反腐至此水到渠成的一环。当前另一种现象也值得警醒,即随着反腐推进,颇有些人暗暗认定“反腐差不多了”,决策层也许会见好就收。而可能被反腐大潮拉下马的既得利益群体,依旧心存侥幸,认为反腐败终究是一阵风,甚至有分析将经济下行与反腐联系到一起,认为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或者,把干部懒政怠政、为官不为也归咎于反腐败。显然,这些论调都是不值一哂的。反腐“永远在路上”不是口号,它将击碎腐败分子的幻想,给民众以极大鼓舞。 如果说反腐“上半场”是治标为治本开路,“下半场”则必然全力提升制度建设力度。现代政治文明发展已清楚表明,腐败根源在于权力不受约束。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败。人类社会已演化出充分的政治智慧来治疗这一顽疾,中国应当吸取也可再贡献。现实已经表明,依靠法治,将权力关进笼子,方为根本;推进制度建设才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否则,“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的政治生态便无从营造。 根据专题片描述的细节,贪腐者大多借矿产、土地和房产等开发项目收受钱财,其实质均为“权力搅买卖”。这关乎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是政府掌握了天量资源,而权力未得到制约,贪腐分子才能利用公权力以自肥。进一步推进全面改革,转换政府职能,才能有效遏制腐败,才能保护“久在河边走”的众多领导干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度能否真正发挥成效,最终要靠落实。要想关住权力,需要制度的笼子更严密,更有实效。“牛栏关猫”是不行的。专题片中,周本顺自陈,一名市委书记本来早就应该抓了,只因他打了招呼,省里一直拖着不抓,直到中央纪委介入。徒法不足以自行。整饬吏治,破除官场潜规则,明规则才有用武之地。 制度建设不是朝夕之功。以中国之辽阔,国情之复杂,发展之迅速,不可能靠短期内一两次“廉政风暴”,完成廉政建设从破到立的重大使命。对于腐败现象,中央坚决打击、公布问题、深入反思、纳入法治框架,四管齐下,方向正确。这是个长过程,关键是不改初衷。这部专题片传递出清晰信号,全面从严治党绝不会放松。专题片将连续播放,直至10月24日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未来反腐的新篇章如何写就,公众正在期待与关注中。
反腐因透明而持久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