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经背景:近日,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接受采访时表示,北大的综合改革正稳步推进,在人事改革方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并采用聘用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级别,加强人员流动。 林建华介绍,学校行政人员的人事改革还未开始,目前北大聘任制还主要是在教师队伍和学术机构的管理层推行。对于院系层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包括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系主任和副系主任,其职务会与行政级别脱开。相关文件正在制定中。取消行政级别以后,北大会采用聘用方式上岗,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聘任方式,而“过去是用行政的方式来要求的,有一套管理处级干部的规矩”。 此举虽然尚未完全铺开,且北大改革成效也有待观察,但仍被视为近期逐渐降温的高校去行政化的又一重要动向。 【天天财经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乔锦忠表示,取消院系行政级别,对于高校去行政化会有一定突破。但最终效果如何,有待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进。再向上走,难度会很大,比如校长,无论“是副厅、正厅,副部、正部等,级别代表了相关待遇,在与外部对接时,也能享受到一些相应服务,有很多很方便的地方,所以,现在最大的阻力还是校级机关的领导。” 取消行政级别,高校内部会止于院系吗?乔锦忠认为,再向上发展,恐怕就需要上级或教育主管部门以更大决心,出台更有效政策,因为可以想象到,继续深化必然会遇到更大阻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取消学校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深化教育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同时,“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前些年,不少高校也有过探索,比如,领导班子成员不进学术委员会等。乔锦忠认为,高校内部去行政化的关键还在于管理重心下移,现在“各个学校部处,管理重心太高,很多管理权限在学校层面,而真正办学应该是在学院,学院办大学。” 乔锦忠说,学校机关部处设置那么多,很多处长、副处长待遇等同于教授、副教授,相互比照,所以,学校内部去行政化,最重要的还是降低管理重心,“部处机关对学院的管理,与行政机关对学校的管理,道理是一样的,到底怎么管,管理的形式是什么,哪些应该以学院为基础,都应该理清楚。” 大学去行政化,其实也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或者是治理体系的调整,是其中一环,最重要的是下放权力到学院,学校负责决策、对学院的考核、对资源分配、对外联络和筹资,学院负责人才培养、学位授予、教授评定等。当然,学院治理也要强调各自分工,教授分享一些教学与科研有关的权力。 乔锦忠表示,以学院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可以继续深化摸索,机关部处要整合,学校与学院的关系也要调整,真正建立起M型结构,学院变成责任中心,“有一些试点学院在做,比较难,机关部处不希望学院有那么大权力。” 不过,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学院未必就能够整合好已有资源,甚至担心出现“学霸”一言堂。对此,乔锦忠说,内部人控制总会可能出现,学校在设计制度时,权力下放“不意味学校对二级学院没有管理,不是人事财务一人说了算,某些人就可以垄断。” 高校编制改革也在推进过程中,2016年7月,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而选择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还要由财政差额拨款。 乔锦忠提醒,去编制后,还应该遵循学术规律,“学术劳动有别于一般的劳动,如果认为选上来的人,适合学术研究,就应该有一定的保护。学者不同于一般的劳动者,为了保障学术自由,应该有基本生活保障等,这些都是保障大学的重要条件。企事业单位改革,如果没有对学术的相应保护,很可能会不利于大学发展。” 乔锦忠认为,高校去行政化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问题,高校并不会“因为取消了级别,就不存在管理上的科层,很大程度上,行政级别只是(行政化)的象征之一。而且,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往往也受制于外部治理体系的约束。”
乔锦忠:北大取消院系领导级别会是破冰之举吗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